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吃苦,喜欢安逸、享受是人的天性。但恰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
1.喜欢是本能,喜新厌旧也是本能
让孩子学琴也许并不是家长的意愿,而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路过琴行,孩子驻足观望,里面摆放的吉他真好看;看到电视上的演出,弹吉他的人都好酷,长大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演奏家;有同学在学吉他,我也想学;... ...音乐真的很有吸引力,孩子拉着家长的手说喜欢而大部分家长,也都会支持孩子的决定,帮助他们实现自己口中的「喜欢」。
从一开始的认真、热情,到两个月后的抗拒,孩子对吉他渐渐失去了一开始的兴趣。
「妈妈,我发现我不喜欢吉他了,我更喜欢小提琴。」面对孩子不断变换的喜欢,家长是否应该选择妥协?答案是不!
家长应该深刻地知道,即使现在安排孩子学小提琴,放弃吉他,指不定什么时候,孩子还会对我说:「妈妈,我不喜欢小提琴,更喜欢XXX。」
喜欢是人的本能,但同时,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本能。
如果父母一味纵容孩子的「喜欢」,任由孩子在「本能」中成长,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呢?
喜欢是人的本能,但是本能不是技能,如果凡事按照本能走,那么人人都可能是失败者。
为人父母,不应是纵容孩子的本能,而是应该想着如何将本能变成孩子的技能。
2.弱者只谈喜欢,强者都谈坚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而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甚至为人处世上的「强者」。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更多时候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强者生存。
要想孩子不被残酷的现实淘汰,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名强者。而强者最大的品质就是:坚持。
好比如你去随机采访一名学生,问他喜不喜欢上学,相信大多数孩子的真心话都是「不喜欢」。
既然不喜欢,为何还要继续呢?不可避免,其中有父母的「逼迫」,但更多的孩子心中却很明白:不喜欢,但是必须坚持,因为读书是自己当下所能选择的最直接的出路。那么多学霸的成功,大部分不仅是喜欢学习,而是坚持学习。
周杰伦曾透露,正是因为妈妈叶惠美「逼迫」自己从小坚持练习钢琴,才成就了如今的周天王。强者讲的是坚持不懈,而不是喜欢与不喜欢。要想孩子将来有所成就,父母就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坚持自己的「喜欢」。
3.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一位清华教授曾愤慨道: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还小,应该让他开心快乐地成长。因此,孩子身上的特点,无论好与坏,父母都理所应当地将其归为天性,似乎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辩驳、不可压制:「孩子嘛,就应该快乐地成长!」
为人父母,谁不想让孩子快乐地成长?我们不否认快乐教育和释放孩子天性,的确让一些孩子充分发掘出自己的天赋,并且在兴趣的驱使下,快乐地坚持下去,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是,当我们的孩子,还分不清「喜欢」和「喜新厌旧」,不懂得「半途而废」和「坚持到底」会带来的巨大差距,我们是否要一味纵容他的性子,让他按自己喜欢的来呢?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吃苦,喜欢安逸、享受是人的天性。但恰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
如果一味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没有哪一个孩子会主动选择学习、吃苦、坚持,大部分孩子只想要舒舒服服。
一旦父母「纵容」孩子的想法,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当年一时爽,余生几多殇。不要等别人的喜欢变成了坚持,本能变成了技能,再来后悔:我本可以。不要等面临人生窘境的时候,才回过头来抱怨人生,埋怨父母当时对自己放养,不管不顾。
4.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点「苦」
孩子小,本身认知能力不足,无法判断事情的好坏,是否对自己的将来有害。这时候,父母就必须起到引导作用,推孩子一把,先苦后甜,让孩子的未来更有保障。都说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心狠。,适当地「逼迫」孩子学习,而不是纵容孩子用他现阶段喜欢的、舒服的方式成长,其实是对孩子将来的负责。
技多不压身的道理,谁都清楚,只是有些人选择忽视,觉得孩子喜欢更为重要,到头来什么都不会的孩子反倒埋怨起父母。
而有些父母选择实践,往往在孩子摇摆不定的时间里,就已经帮助孩子学会了坚持,掌握了技能。
如果要想毁掉孩子的未来,就大胆地让孩子只用他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如果真为孩子好,父母就要有一点心狠,适当地「逼」孩子一把。
在他想要放弃时,帮助他学会坚持,在他喜新厌旧时,教他不要半途而废,这才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