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内容:
本期的内容是所有吉他手学习的第一步,就像是建筑高楼的第一块基石一样。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本视频内容,以后的演奏则无从谈起了。
练习目的:
正确的理解并掌握右手的基本演奏方法,包括右手的拨片拿法、手法、音色、弹性、护弦等技术。
本期相关知识点:
一.拨片的拿法
二.手掌的姿势
三.Solo手型
四.拨片与琴弦的角度
五.弹奏的动作
六.弹性与音色的关系
理论 · 支持
刻意练习是什么?
所有人都以为“天才”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首次提出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假设,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
“刻意练习”将人的学习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艾利克森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刻意练习“的普遍原则。
天才存在吗——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1763年,年轻的莫扎特计划欧洲旅行演出。正是这一系列的演出,铸就了他的传奇。那一年,莫扎特年仅7岁,身材矮小到只能勉强看到大键琴的顶部,但是他用自己演奏小提琴及各种键盘乐器的技能,深深的征服了台下的观众。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莫扎特更早些时候,他已经具备了“绝对音高”的能力。不管是何种乐器,演奏出哪种调子,他都能第一时间分别出来:是高于中央C的第二个八度音的升A调,还是低于中央C音的降E调。莫扎特的这项能力在当时惊艳了所有人。
“绝对音高”的能力在世人看来,绝对是异常罕见,在人们的认知中大约每万人中,只有1个人能拥有这种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研究者逐渐观察发现,凡是在音乐上拥有某种“天赋”的人们,在他们孩提时期就接受过了某种音乐训练。莫扎特的父亲自身是一个中等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把所有心血灌注到莫扎特身上,力求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莫扎特四岁时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大键琴以及其他乐器。调查表明,莫扎特在六七岁的时候,曾受到父亲高强度的音乐训练。他的“绝对音高”天赋,也由此而来。
2014年,东京的一所科学研究机构开展了一项实验。他们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的各种和弦。科研人员选出了14个带三个音高的大和弦,并持续训练孩子们直到他们能辨别所有和弦为止。然后科研人员会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以观察他们是否能正确说出单个和弦的具体音高。结果是,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做到。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这显然意味着,“绝对音高”根本谈不上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金手指吉他的大量学员,在没有刻意训练视唱练耳的前提下,通过正确学习本体系课程内容长达三个月以上,即可简单的辨别吉他上的单音与和弦。也正好证实了“天赋”可以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得到。
-------部分引用《刻意练习》
在接下来的连载中,将会为大家详细阐述“刻意练习”的原理与特征及其应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怎么解释“天生才华”
2. 有目的的练习四大特征
3. 大脑学习的结构
4. 学习中的心理表征
5. 刻意练习的黄金标准
6. 如何应用刻意练习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