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知识理论性强,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员们来说枯燥又难懂,再加上乐理知识不如弹奏技巧能够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成效,所以有些家长们都对学习乐理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当孩子说到学乐理,也是一万个不情愿,排斥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原因:
1、真把乐理当成严肃的理论来学习,没有结合实际演唱、演奏,深感无趣;
2、没有建立好基本的系统骨架,杂乱无章的进行学习,必然枯燥;
3、认为“会弹会唱就行了,学乐理没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乐理,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学习乐理有没有必要呢?今天金手指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什么是乐理?
音乐理论简称乐理,包括相对初级的基础理论——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还有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的——和声、复调、曲式、旋律、配器法等内容。学习乐理,对于作曲、编曲、指挥、演奏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平常所说的乐理,一般是指音乐理论中的基础部分,也就是“基础乐理”。
为什么一定要学好乐理?
乐理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如同很多家长们所说,乐理的学习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孩子学会一首曲子就能立刻弹奏出来,学会的乐理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用武之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学习乐理呢?
举个例子,学习音乐就好比是在盖一栋高耸入云的楼,如果没有扎实的乐理知识作为根基,再精妙的弹奏技巧也难以支撑大楼。
从小的方面来说,乐理可以让孩子认识乐谱,更好的把握曲子的节奏、速度、力度、情感等因素。 从大的方面来说,乐理可以加深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让孩子更好的诠释出音乐的内涵和风格。
有人说,研究理论的目的是要突破理论,从而发展出更多可能性。学乐理亦是如此。理论是一种将事物条理化、规则化、系统化的概念。无论在各行各业,这样将知识归纳总结成理论体系的做法,只是为了方便传授知识。
与其说乐理是一种理论,倒不如把它理解成一种规则。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了解游戏规则,那认识它、学习它、研究它将会更加事半功倍。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好乐理视唱练耳课无论是对个人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今后进一步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其规则,才能少走弯路,使效率最大化。而音乐的基本规则可以总结为两点:
1、音要准:弹什么音,唱什么音,都要准确无误;
2、节拍要对:什么样的节奏应该怎样进行,每一个拍值都要在正确的时间点出现。
而这两天说白了,就是“不走音,不跑拍”。
整个音乐理论系统虽然庞大,发展复杂,但回到最基本的就是在解决“音”和“节奏”等问题。
无论在学哪部分乐理,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二是怎么用。
每学到一种知识,都能将其与自己正在练习的作品相结合,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每上一次课就等于增加了一把武器,帮助自己更有效率的理解作品,知识就会非常鲜活,琴童也不会觉得枯燥了。
理论知识经常会一不小心就扩散很多,如果所学的书本内容繁杂,那就很容易看不懂。所以在基本的内容上一定要先弄清楚。比如,了解了什么是乐音体系,什么是音名、唱名,什么是音阶,才能为今后学习音程、和弦和调式打好基础。只有打好基础,今后的学习中,才会明白所学内容是哪方面知识的延伸。
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也很容易学到更多东西,但只有建构好几本的知识骨架,才能够吸收更多的内容。
当你能够掌握运用充分的乐理知识去弹奏乐曲时,会发现有很多原本很困难的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许多学习过乐理的同学都反映,学习乐理后就觉得老师所教的弹奏曲子会简单得多了,因为自己已经开始会分析和总结乐曲的规律性进行练习,不再是茫然的重复性练习。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些学一两年可以达到学习3、5年的演奏水平,而有些则只停留在初级阶段,为什么有些孩子越练越有兴趣,而有些却经常出现畏难情绪,最终无法理解,不得不选择放弃。
乐理是音乐创作者的语言,我们要演唱、演奏创作者的作品,可是却连他们的语言都不懂,又怎么能完美的表现好作品的内容呢?
乐理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就相当于文字对于作家的重要性,我们想阅读一本著作,如果不认识字,不懂字词句子的基本组成,又怎么能读懂它的内容呢?所以,只有学会了作曲家的语言,我们才能明白他们的作品在表达什么,也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
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认识乐谱,更好的把握曲子的节奏与速度,力度与情感等因素。
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以便能更好的诠释出音乐的内涵和风格。
总的来说,乐理的学习还能加深音乐素养,增强对乐曲的欣赏水平。
所以,乐理知识既是踏入音乐旅程的通行证,也是在音乐道路上前行的助推器,有了它,孩子将更快的与音乐成为朋友。不管您的孩子是学习吉他还是其他乐器,学习乐理都是必须的,基础知识牢固了学起音乐来也会更得心应手,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懂得了乐理的重要性,家长们依然会苦恼一个问题,乐理知识枯燥难懂,究竟怎样让孩子尽快熟悉呢?